学院简介
在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的大背景下,为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,促进学科交叉融合,2018年9月,学校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(原隶属于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)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(原隶属于信息控制与工程学院)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。
学院揭牌仪式暨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合影(2019年11月7日)
学院现设有“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、储能科学与工程”三个本科专业。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于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已顺利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五轮专业评估(西北地区高校唯一),目前最新专业排名第1(邱俊平排行榜、全国166所高校),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于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目前最新专业排名第1(邱俊平排行榜、全国64所高校);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3年成立并于当年招收了首批本科生。截至2025年1月,学院共有在校生1635人,其中本科生1147人,硕士研究生390人,博士研究生98人。
学院成立以来,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积极探索“建筑环境”“建筑智能化”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创新,现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、1个省级重点学科、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、1个工程博士点、1个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以及2个二级学术学位硕士点和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。
学院目前共有教职工83人,其中专任教师65人,副高及以上职称42人,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分别占比92.3%和66.2%。师资队伍中有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1个,国家“万人计划”入选者、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特聘教授/青年学者、国家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、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人次,陕西省“特支计划”杰出人才、教学名师、科技新星等重点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及“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、先进工作者、教书育人楷模、师德先进个人、教学名师”等荣誉称号获得者共计30人次。
学院始终坚持“以本为本”,落实“四个回归”,建立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,努力构建本-硕-博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,不断提升育人成效,获国家级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”1项、全国建筑智能化实验课程群虚拟教研室1个、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、国家级新工科建设项目2项、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、教学成果奖4项、一流课程4门。学院教师荣获省级教学名师2人、宝钢教育教学奖1人等;学生获宝钢优秀学生奖2人、全国智能建筑专业联合毕设优秀论文54篇等。
学院积极构建“建科信、智、礼、义”“全方位”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系和贯穿教育“全过程”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体系,聘任朋辈导师、职业导师、学业导师、双创导师等200余人,建立了全员参与的“四大导师制”。近年来举办3届“职业发展联盟大会”,累计2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,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升学率稳步提升。目前,本科生省外生源突破50%,研究生优质生源比例长期稳定在80%以上。学院近年获国家级优秀志愿者2人、全国百强实践团队1支、全国调研报告1篇、省级标兵团队2个、陕西青年五四奖章2人、陕西希望特别行动贡献奖以及学校“五四红旗团委”“先进学生分会”“先进研究会”等称号。建科学子在各类“双创”竞赛中累计获省级以上奖励500余项,获得第十八届“挑战杯”特等奖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。
学院以“建设大平台、打造大团队、承担大项目、产出大成果、培育大人才”为目标,积极开展原创性科技攻关,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。近年来,学院与山东潍坊滨海区、北海热力公司、陕西浐灞生态区管委会、西安航天基地创新促进局等政府部门,以及喜德瑞集团、深圳市同立方科技有限公司、秦华热力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并展开多方面合作,成立了“人工环境系统创新研究院”,举办了多届“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工作交流会”等,取得了较好成果和良好声誉。学院教师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,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,其他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20余项,获准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、合作课题2项,国家出版基金1项,牵头国家级示范工程1项,国际合作项目1项,并在地下工程环境安全保障与节能技术、工业建筑环境与节能、太阳能建筑与环境、建筑智能信息技术等方面形成了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(包括1个地下空间环境保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)及方向,在国内高校本学科领域处于先进水平。
学院紧密围绕“国际化”特色发展目标,不断拓展深化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,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、芬兰阿尔托大学、瑞典于默奥大学等近十所国外高水平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发起成立了2个国际学术组织(国际地下空间环境学会和中国—北欧室内环境与能源国际研究中心),获批了3个省部级国际合作平台(教育部低碳建筑环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、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陕西省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)。作为主办方举办了第十六届室内通风国际大会(ROOMVENT2022),第1-2届地下空间与建筑环境国际研究生夏令营、第1-4届地下空间环境学术论坛等,6名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,担任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评委13人次,学院和学科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。
学院成立以来,聚焦国家“双碳”目标等重大战略需求,以建设“创新型、学习型、和谐型、国际化”学院为核心理念,充分发挥传统学科的特色和优势,面向新质生产力,努力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,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系统思维的创新性复合型拔尖人才,为营造未来低碳、智慧、节能的人工环境做出积极贡献。